2022年,受世界经济发展、高温限电、能源危机等因素的影响,国际机构不断下调经济增长预期。面对挑战,我国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,在波动中回稳向好。报告期内,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,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,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,372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3.6%,我国“碳排放30-60目标”将重构能源产业格局,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。

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,主要为能源生产及利用提供高端装备及相关服务。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、储能、清洁电力、水电等新能源领域,以及电站改造、冶金冶炼、石油化工、建材等传统能源综合利用行业。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,公司抓住机遇,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,积极推进企业向分布式综合能源制造与服务企业转型,积极在“新能源+储能、传统能源综合利用”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。公司已初步形成“风光热电储一体化”新能源发展格局,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,形成新能源产品生态。公司坚持市场和技术创新发展,深耕“新能源+储能、传统能源综合利用”领域,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,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。
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能源电力行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供给结构持续改善,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。非化石能源逐步规模化接入新型电力系统,对能源装备提出更高要求。以风电、太阳能、光热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电力增长主体,“风光热电储一体化”发展加快推进。

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,2022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约3,763万千瓦,较2021年同比下降21.2%,主要系市场供给能力、风电机组快速升级以及行业技术迭代影响交付等因素所致。2022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约3.7亿千瓦,同比增长11.2%,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3.35亿千瓦,海上风电累计装机3,046万千瓦。2022年,国内风电整机招标规模快速增长,风电新增招标98.5GW, 较去年同期增长82%, 陆上新增招标83.8GW,海上新增招标14.7GW。“十四五”期间风电规划总量超过338GW,随着“十四五”进入下半程以及风力发电的性价比提升,2023-2025将迎来风电产业的新上行周期,据中电联预计,至2023年底我国并网风电容量有望达4.3亿千瓦,以此推算我国2023年新增风电并网装机量有望超过64.5GW,同比增71.4%以上。随着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持续推进,以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的持续发展,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电力能源布局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,未来风电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。

根据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 MW 级以上规模含汽轮发电机组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梳理统计,截至 2022 年底,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 588MW ,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占比 8.3%。2022年我国新增规划、在建、光热项目32个,光热装机规模达到3610MW,较2021年新增装机规模超3倍。2022 年下半年,我国光热发电产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。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青海、甘肃、新疆、内蒙、吉林、西藏等省区,以“光伏(风电)+光热”组成的可再生能源基地模式,正在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新业态。光热电站既可以作为清洁能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比例,又可以起到类似于火电的稳定器作用,被重新定位成集“发电、储能”为一体的技术,对电网的安全、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,随着光热电站规模扩大,有望成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,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
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,储能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。2021年7月,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预计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,从2020年的3.28GW到2025年的30GW,未来五年,新型储能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5%。2022年3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实施方案》,方案提出,到2025年,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、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,到2030年,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、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,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、标准体系成熟健全。截至2022年底,中国储能总装机规模达到59.4GW、同比增长37.296%,当年新增16.1GW、同比增加109.1%,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.0GW、同比增长191.6%。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增速大幅领先全球,在能源转型持续深入、能源稳定供应需求明确、储能项目经济性显现等因素的推动下,国际与国内、户储和大储呈现需求共振,预计储能市场步入高景气度赛道。

在风电领域,公司液压润滑流体控制系统中的润滑系统、液压系统、冷却系统及集成在风电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,公司同整机制造商、业主单位合作密切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,提高产品竞争力,加速海上风电、大功率机组和高附加值产品应用及国际业务拓展。

在新能源储能(风、光、热)、工业储能、电力电站等领域,公司为客户提供储能系统集成、储热系统、换热系统、储能温控、发电系统的润滑系统、液压控制、电控等产品,以及基于上述核心设备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。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储能集成服务具备长时型和成本端优势,运行时间可长达6~12小时,已在东汽10MW二氧化碳储能项目、多个电站调峰调频灵活性改造等重大项目中成熟应用。公司液冷产品已在工业、风电领域成熟应用多年。在储能、数据中心、云计算、算力设备、通信网络、电力电网、电源转换等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液冷产品和温控节能解决方案,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、液冷储能装机成为技术发展主流。

2022年,我国新增火电装机容量4471万千瓦,同比下降9.5%。按照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,到2025年,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约30亿千瓦,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39%左右,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%左右。《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》指出“十四五”期间煤电机组改造规模不低于3.5亿千瓦,实现灵活制造规模1.5亿千瓦,“三改联动”节能改造需求上升。而在全球范围内,尤其是美、欧、日等发达国家,火力电站升级改造不仅针对传统燃煤发电站,生物质发电也是重要的转型升级方向。随着冶金、石化行业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改造、供热改造的推进及生物质发电的投产,行业将保持稳定发展空间。

2022年7月,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指出,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,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,推进用能低碳化、智慧化、系统化。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,在煤炭、钢铁、有色、化工、水泥、建材、石化等行业,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%至67%,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余热总资源的60%。目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,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30%~50%,其他行业则更低,余热利用具备较大提升潜力。除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,在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。

By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